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高考575分到被赶出门,成长教育不该是对赌设限丨时评

时间:2025-07-11 17:21:00

最近,湖南长郡中学尖子生沉迷手机后翘课、成绩下滑,高考物理类仅考575分,被父母扫地出门,断了生活来源,引发网友广泛热议。有的家长群里流传着一句话:“必须考上985!”把亲子关系过成了“对赌协议”——父母押上积蓄和精力,“赌注”就是一张985高校录取通知书,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喘不过气。

图源/视觉中国575分,超过湖南物理类本科线近200分,足以迈入不错的本科院校。但在“尖子生”的标签下,在父母“非985不可”的期待里,这个分数化作“失败”的注脚,甚至成了被扫地出门的理由。上述认知暴露出对成长的严重误读,更折射出功利教育观对亲子关系的侵蚀。

现实中,不少“尖子生”家长陷入“目标锁定”的误区,从孩子入学起就规划好“清北复交”的路径,将成绩波动视为偏离正轨,把兴趣爱好当作“成长杂音”。湖南这位学生沉迷手机、成绩下滑的背后,或许正是长期高压下的应激反应。殊不知,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弹性空间,在试错中探索自我,在鼓舞中建立自信。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绝不是终点;985高校是优秀的选择,也并非唯一归宿。历史与现实早已证明,高考失利后逆袭者有之,名校毕业却迷失方向者亦有之。以一次分数定义人生成败,用一纸通知书衡量亲情重量,俨然把成长这道多元方程,硬生生解成了单选题。

湖南这位学生被赶出家门时,父母也许“恨铁不成钢”,却未曾意识到:在“对赌协议”式的亲子关系里,孩子感受不到无条件的爱,只能体会到有条件的认可。考得好是好孩子,考砸了是“讨债鬼”;进步了有奖励,退步了受惩罚。在如此教育模式下,孩子要么变成唯分数论的“空心人”,要么变成对抗到底的“叛逆者”,最终在被要求的人生里失去自驱力。

应该认识到,教育不是雕刻,而是浇灌。雕刻追求预设的形状,而浇灌尊重自然的生长,父母要做的是土壤、是阳光,提供养分而不划定边界,给予温暖而不设定方向。把孩子逼成“对赌者”,用“断绝关系”惩罚分数,最终只会让本应成为避风港的港湾,沦为充满评判与压力的战场。

网友热议中,有人称“父母太极端”,也有人叹“尖子生压力大”。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一些家长对“成功”定义过于偏狭,似乎只有上名校、拿高薪、立足大城市,才算有出息。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像个无形的牢笼,把父母和孩子都困在里面,陷入“唯学历论”“唯分数论”的焦虑。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父母先卸下“功利心”,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实现自己未竟梦想的工具。正如有家长在孩子高考失利后鼓励道:“考多少分,去哪里读书,我们都支持你。”基于理解的沟通与适度包容,往往能帮助孩子在挫折中减少自我否定,在获得情感支撑的基础上,更理性地规划下一步方向。

社会也该拓宽“成功”的维度。不是只有名校毕业生才值得肯定,也不是一路开挂才叫精彩,用心生活的普通人和历经波折的成长同样闪光动人。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再是口号,健康快乐比功成名就更受推崇,父母才不会把上985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社会才能真正形成“多元发展、各美其美”的良好生态。

人生的考场,远不只高考这一场。能定义人生的,也不是一纸试卷,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底气。唯有父母放下“对赌”执念,社会打破“分数”枷锁,接受人生有多种可能,孩子才能在成长的旷野里,既敢追风,也能扎根,在自我认同与社会接纳中,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文 | 孔德淇

编辑:王智韬

来源:金羊网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