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倩文 实习生 陈俐颖
6月8日,3名儿童在未有监护人陪伴的情形下,结伴前往广西柳州穿山镇五道村游玩。
当他们徒步经过穿山河上一处滚水坝时,不慎落入水中,最终3人不幸遇难。这样令人心痛的溺水悲剧绝非个例,儿童溺水问题依然是亟待解决的社会痛点。
如何精准判断溺水、掌握正确施救技巧?有哪些隐藏的溺水误区需要警惕?又该如何为孩子们筑牢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溺水“安全堤”?

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高发地点不同
河南省疾控中心慢病所主管医师王炳源介绍,在我国0~17岁年龄段人群中,溺水造成的伤亡人数高居首位,占比达33%,其中1~14岁儿童因溺水导致的事故比例更是超过40%。
王炳源指出,儿童溺水事故不仅在总体数据上令人揪心,且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的高发地点也有所不同。
对于0~4岁儿童而言,由于他们的活动能力有限,溺水的高发地点主要集中在室内的脸盆、水缸及浴池等区域。这些地方看似平常,却因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发生意外。
5~9岁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溺水的高发地点也随之延伸到家的周围。池塘、水渠、水库、水井以及小区里的亲水平台区域等,都成了这一年龄段儿童溺水的“危险地带”。
10岁及以上孩子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增大,更容易在池塘、湖泊、江河、水库等更为广阔的水域发生溺水事故。
此外,一些特殊场所也不容忽视。化粪池、石灰池、建筑工地坑洼积水处,还有管理不规范的游泳池和戏水场所,同样是儿童溺水的高发之地。
“除了高发地点,溺水事故在时间分布上也有明显特征。”王炳源介绍,虽然溺水事故全年都可能发生,但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多集中在每年的6月~8月。
溺水无声,常见误区要警惕
关于溺水,存在诸多认识误区。有些人认为溺水者会大声呼救并剧烈拍水,但现实正好相反。
王炳源解释,儿童溺水时,口鼻没入水中,呼吸反射会强制闭气。在水中身体直立,手臂本能向两侧下压,做出类似“攀爬梯子”的动作,也无法挥手求救。此时儿童看似“安静漂浮”,实则在生死挣扎。孩子在嬉水时会发生很多声音,当孩子安静无声时,家长就应提高警惕。
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玩水时,自己离开一两分钟没关系。然而,溺水发生得快速且突然,2分钟就可能发生窒息,4~6分钟就可能溺亡。因此,孩子在水里时,家长必须专心、不间断且近距离地看护。“近距离”即要与孩子保持一臂之内的距离,以便及时施救。
部分人觉得浅水区不会出事。王炳源指出,浅水区(尤其天然水域)可能存在暗坑、淤泥、水草缠绕等风险,低龄儿童在浴缸、水桶甚至几厘米深的水中也可能发生溺水。
另一些家长觉得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其实,会游泳者也可能因抽筋、体力透支、水温刺激等导致“冷休克”、卷入暗流或离岸流而遇险。
还有人认为带了游泳圈或浮板就万无一失。王炳源提醒,充气玩具并非救生设备,极易漏气、滑脱或被水流冲走,无法替代成人监护和正规救生衣。
精准判断,抓住急救黄金4分钟
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抢救护士长邹琦介绍,溺水的本质为“液体淹没(浸泡)导致的呼吸障碍过程”,“应通过观察是否能自主呼吸、能否保持头部露出水面,来进行快速判断是否发生溺水”。
“当不幸遭遇溺水时,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至关重要。”邹琦指出,由于溺水者会迅速面临缺氧状况,可能很快失去行动能力。所以,“减少挣扎、抓住漂浮物”是溺水自救要点。
当发现有人溺水,又该如何施救呢?邹琦表示,首先应优先进行岸上救援,保证救援者的安全。非专业救援者直接入水施救风险大,可能因水性不佳、体力不支或被拖拽而陷入险境。“所以应优先在岸上救援,可以将救生圈抛给溺水者助其浮于水面,或是使用长杆将其拉至岸边。”
其次,如需下水施救,施救者应先脱去身上衣物,同时注意不要采取头先入水的跳水方式。施救时不要正面接近溺水者,应绕到溺水者背后,或潜入水下,扭转其髋部,使溺水者背对自己,用仰泳的方式将其拖到岸边。
最后,将溺水者移出水面时,要保持其头部高于身体。若怀疑颈椎受伤,可用“双手托颌法”开放气道,即站在溺水者头部后方,双手手指置于下颌角,轻向上、向前托起下颌,让头部后仰,确保气道通畅,为后续急救做准备。
专家提醒,溺水施救一定要抓住黄金四分钟。儿童溺水后4分钟意识丧失,随着时间的增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也在增加。
多管齐下,筑牢儿童防溺“安全堤”
王炳源指出,预防儿童青少年溺水需要多管齐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
首先,加强监护是关键。王炳源指出,家长或看护人监管缺失或片刻疏忽,往往是1~4岁儿童溺水的根本原因。对于5岁以下儿童,家长或看护人需格外留意。无论儿童身处家中、室外还是其他有水或靠近水的地方,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保持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专心看管。
其次,改善家庭及周围环境也不容忽视。王炳源强调,在池塘、小溪、沟渠等自然水体周围安装围栏,能有效阻止儿童靠近危险区域。对于家中有5岁以下儿童的农村家庭,如果房屋距离池塘、小溪等自然水体25米内,应在院子或通向室外的房门安装栅栏,防止婴幼儿自行外出;居民家中的水缸、水桶等蓄水容器要加盖,使用澡盆、浴缸后应马上将水倾倒干净,卫生间门应上锁,避免儿童自行进入发生意外。
“预防儿童溺水,除了家庭发挥重要作用外,学校、社区、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全社会共同织牢防护网。”王炳源说道,学校和社区在预防儿童溺水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应加强溺水安全教育,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向学生、教师、家长普及预防溺水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利用网格员、志愿者在重点时段加强巡逻,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等高风险群体。
卫生健康、水利、妇儿工委等相关部门需紧密协作,建立高效联动机制。一方面,强化公众溺水急救知识的普及,提升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确保在溺水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另一方面,对公共水域,如河流、水库、公园水池等,设置物理隔离设施、警示标识,并配备救生设施。同时,建立常态化巡查整改机制,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安全。此外,通过多渠道开展防溺水公益宣传活动,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通过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筑牢全社会共同守护儿童水上安全的坚实屏障。”王炳源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