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兵正在清除杂草,消除蚊虫栖息环境。通讯员供图

无人机从空中向下喷洒,形成立体药膜。通讯员供图
我省多地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登革热也进入高发期。雷州市迅速部署,以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启动以防蚊灭蚊为核心的全域攻坚行动,从环境整治到科学消杀,从政策落地到群众动员,织密一张“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立体防控网。
陈文 李怡茜 陈阳 莫馥瑜 戴李春 赵其能
整治环境▶▷
开展“地毯式”消杀蚊媒
“后街背巷的杂草堆要彻底清理,空置房屋的积水容器一个都不能漏。”在杨家镇区各责任路段,干部职工们化身“环境卫士”,手持扫帚、垃圾钳、铲子等工具,对道路两侧的垃圾杂物、闲置积水容器、杂草密集区等蚊虫孳生“温床”展开拉网式清理。
这是雷州市以防蚊灭蚊为核心的爱国卫生攻坚行动的缩影。
连日来,雷州在全市内开展声势浩大的“两热”防控行动,采取的是全方位、全覆盖式。除了对镇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派驻机构、行业、公共场所及外环境、各村庄进行突击性防制外,另针对城区及各镇圩区内各宾馆饭店、餐饮店、食品加工场所、商场超市、粮食仓库、医院、集贸市场、旅游景区、居民小区和庭院、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公厕、垃圾容器、地下室及地下人防设施、下水道、车站、建筑工地等,进行重点防制。
8月15日,雷州市蚊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指挥部蚊媒消杀组成立了以市消防队员、基层民兵、应急救援队员、疾控中心人员为主的市级蚊媒应急消杀队伍68人,加上由镇街及卫健系统组成的252人消杀队伍分成30个5人小组的消杀小队全线出动参与消杀行动。消杀行动对城区、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农贸市场、居民区等区域进行环境大规模的,细致的卫生整治,对各类积水容器、下水道、沟渠、绿化带等蚊虫孳生场所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清除卫生死角,减少蚊虫栖息环境,从源头上遏制蚊虫繁殖。当天全市共出动消杀人员543人次,出动各类消杀器械408台次,总共使用各类灭蚊药物735.2公斤,共计消杀面积144万平方米。
创新手段▶▷
“因地制宜”定制药物灭杀蚊媒
环城北沟段、下江河段因地形复杂、环境恶劣产生积水多、杂草密、垃圾杂物堆积而成为蚊媒繁殖的“重灾区”,使蚊媒杀灭工作面临巨大技术挑战。
为解决蚊媒杀灭工作难题,8月21日,雷州对环城北沟段、下江河段及青年运河宾合村至西湖水库段采用“三管齐下”的技术组合与药物混配创新方案,打响了一场精准高效的蚊媒防制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据介绍,环城北沟等区域的蚊媒防制“恶疾”由来已久,沟内常年积水不退,杂草疯长至半人高,塑料袋、枯枝等垃圾杂物堵塞河道,形成了蚊虫理想的繁殖温床。更棘手的问题是,部分河段岸坡陡峭、泥泞湿滑,人工消杀难以深入,常规喷雾设备也因地形限制无法全覆盖,导致蚊媒密度居高不下,给周边居民健康带来隐患。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雷州技术团队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创新推出“立体消杀+精准灭蚴”的组合方案,一是采用热油烟雾机自下而上渗透,利用热烟穿透性强的特点,从沟底、草丛低处向上喷雾,烟雾能顺着缝隙钻入杂草根部、垃圾堆积处,灭杀藏匿其中的成蚊;二是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机自上而下覆盖,针对高空及开阔空间,通过无人机或手持设备从空中向下喷洒,形成立体药膜,拦截飞行中的蚊虫;三是采用生物灭蚴剂对积水区域精准投放倍硫磷等药物,直接杀灭蚊蚴,从源头切断繁殖链。
同时,技术人员根据不同区域蚊虫种类、密度特点,定制药物混配比例,既保证灭杀效果,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应急攻坚▶▷
清除5000平方米蚊患“高危区”
日前,雷州市人武部接湛江军分区指令,要求民兵分队紧急支援地方爱国卫生运动。接到指令后,雷州市人武部迅速响应,在完成队伍编组与任务研判后,明确任务重点为清理高风险蚊患区域,将目标锁定附城镇一处5000平方米草地——这里因长期积水、腐叶堆积、垃圾遍布,已成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传播的“高危源”,且紧邻3个住宅区,直接威胁两千余户居民健康。
民兵们行动采用网格化攻坚战术,分组协同发力。第一组清理死角垃圾及积水容器,切断孳生链条;第二组用挖掘机、自卸车及割灌机等器械清除杂草,消除蚊虫栖息环境;第三组接力进场,针对高风险区域浅翻土层,同步填平洼地和粉碎土块,从源头破坏蚊卵生存条件;第四组精准投药巩固。
现场烈日灼灼,地表温度达40℃,杂草最高处近1.5米,腐叶堆积厚度近30厘米。民兵们身着迷彩服、佩戴防护用具,按标准化流程展开作业。他们分工明确,各组无缝衔接,形成“清除—破坏—消杀”闭环。两天内,累计翻整土地千余平方米,占该区域总面积的20%,清运垃圾二十余车,最终实现该“高危区”无垃圾堆积、无积水洼坑、无蚊虫密度热点。目前,雷州民兵助力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仍在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