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编织+助残,湖南农大学子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时间:2025-07-12 19:13:00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通讯员 潘阳 董洁 张凝)“这些杯垫、草莓饰品,是我们和村里的阿姨、姐姐们一起设计制作的,每卖出一个她们就能多一份收入。”今日,湖南农业大学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董洁手持精美的编织工艺品,向记者展示团队在怀化溆浦县坪溪村的帮扶成果。该校“山月共生——坪溪村弱势群体帮扶公益项目”正以创新创意的力量消弭残健隔膜,成为大学生助力湖南“残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设的生动注脚。

在坪溪村,41名残障人士中75%为肢体残疾,多数没有稳定收入。团队联合省残联、“美丽工坊”,邀请湖南省技术能手、助残先进个人周妹担任技术指导,将非遗瑶绣与现代编织结合,开发出杯垫、玩偶、背包等系列产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成为手工编织专家、文化传承者。”周妹说。

项目创新“教育链-就业链-产业链”模式。在教育链上,7天培训参与学习的残疾人、留守妇女等达到47人,老师现场教学,确保70%以上学员掌握技能、制作出产品;在就业链上,“美丽工坊”提供技术支持、物料和工具,残疾人、留守妇女等在家即可参与生产,按件计酬;在产业链上,多数产品采用订单式制作,成品通过“美丽工坊”即刻销售,部分产品远销非洲。此外大学生通过“直播带货+线下体验店”,打开销路。

初中毕业的言语障碍者周思湘通过学习,熟练地掌握了基础编织技法,学会了三款产品的制作,她手里拿着的包包,即她学习的成果之一。“包包单价168元,在家编织即可月入4000~6000元,大大减轻家庭负担。”她感谢这群大学生们给她带来了自信,发现了自己的闪光之处,表示之后还要继续学习更多编织技艺,做出更多产品。

这支由2名教师、1名技术专家、12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名叫“友友的朋友”,取名于湖南省残联IP“友友”,大学生在唐勇老师的带领下,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与省残联相关单位的合作,担任助残志愿者,参与了助残日活动、中非民间论坛妇女与残疾人分论坛、“友友的店”经营管理等系列事务当中,学习了助残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残疾人相处的方式方法,开通视频号“友友的朋友”进行公益直播;编排主题舞蹈助力乡村文旅融合,消除村民心理隔阂。后续,坪溪村的弱势群体每件产品附带制作者故事卡,消费者可扫码观看制作视频,产品也将在省残联“友友的店”、美丽工坊线上平台等上架销售。

村支书肖慈稳说:“没想到这次大学生下乡带来的不是调研,而是真技术,是真正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定制的项目,他们即使不在村里了,我们一样可以继续手工制作。”省残联“美丽工坊”负责人韩丹评价:“大学生用创新思维把政策落地为具体场景,这种‘小而美’的实践值得推广。”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