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霞)盛夏时节,静宁县城川镇、威戎镇果园绿肥种植基地里,一片片油菜苗在苹果树下拔节生长,微风吹过泛起层层绿浪,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这满目葱茏的景象,正是静宁县推广“绿肥+”苹果生产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在果园间种绿肥作物,既改良了土壤结构,又提升了苹果品质,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甘肃农业大学产学研基地负责人李健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这一创新模式由国家绿肥产业体系旱地绿肥栽培岗位柴强团队、甘肃省水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陈佰鸿团队,以及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强冬性油菜品种改良岗位武军艳团队联合攻关研发。团队创新构建了冬夏绿肥轮作果园周年覆盖模式,研发配套绿肥混作增效、箭筈豌豆与黑麦草间种固定道适机械化等关键技术,在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提高果品品质等方面成效显著。目前,该技术已在静宁县示范推广2000余亩。
“‘绿肥+’技术体系专门针对黄土高原旱地果园长期面临的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生态脆弱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静宁县林草局局长王俊棠表示,该技术通过建立科学的生态管理模式,成功解决了冬春季节果园地表裸露导致的水土流失等问题,为旱作农业区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静宁县作为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最佳优势生产县区,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然而,“旱”与“薄”的自然条件限制了果园土壤保水供肥能力,苹果品质提升面临挑战。
面对这一困境,“绿肥+”技术的推广带来了转机。数据显示,100亩核心试验示范基地与500亩示范样板建成后,果园土壤含水量提升15.3%,土壤容重降低5.4%,苹果单果重增加18.4%,果糖含量等营养品质提高8.4%以上。
如今,这项创新技术正在静宁苹果产区稳步推广,不仅提升了苹果品质,更推动着当地苹果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