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集群 2025年生态伙伴大会在成都举办

时间:2025-07-21 22:30:00

封面新闻记者 柴枫桔

7月21日,由成都环境集团主办的2025年生态伙伴大会在成都举办。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围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深入探讨:行业专家解析产业“四化”转型方向及路径;成渝两地知名水务环保企业共同发起成渝环境联盟倡议,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现场签约

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携手15家合作伙伴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

签约仪式现场,成都环境集团与15家单位签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聚焦水务环保领域核心技术难题展开攻坚,加速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与伙伴企业合作探索在新能源、数智科技、零碳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挖掘生态环保产业的无限潜力。

“我们将共建合作研究基地。”在专访中,清华大学教授温宗国介绍,双方将共同建设中试研究中心。这一合作将充分利用成都环境集团现有的实践条件,同时确保研究成果能直接在其平台上实现产业化应用。

温宗国教授表示,其团队在成都合作研究餐厨垃圾厌氧产沼气提纯净化转化为氢气,形成垃圾制氢-加氢-用氢一体化运营示范模式,以及开展多源固体废物智慧化协同焚烧提质增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团队主要聚焦固废资源化项目,并建议成都布局“绿电+绿氢”双驱动体系,推动产业热电气联供、绿电直供、水源热泵、尾水发电、有机固废协同制氢以及“光伏+”等多种技术应用,从而协同优化能源供给与消费。

温教授特别指出,成都作为国家八大算力和通信枢纽节点之一,拥有拓展高性能算力应用的显著优势,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他透露,团队目前正积极探索AI智能机器人进行垃圾分拣的新模式。该模式运用物理方法、近红外光谱和智能机械手抓取等技术,不仅能高效区分干湿垃圾,还能按附加值高低对垃圾进行分类。这种智能化分拣一方面显著节省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大幅提升了效率。据温宗国团队计算,机器人的分拣效率可达人工的50倍,并能实现20%~30%的垃圾减量。

“本次集中签约是生态行业‘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集团年研发投入超8800万元;水务环保装备突破性获取“一带一路”订单,传递“成都制造”影响力;新兴数字技术应用年节约用电超1180万度。

成渝环境联盟发起讨论会

面向全球开放34项机会场景

20余家企业、科研机构发起“成渝环境联盟”

作为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如何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推动绿色转型、建设“无废城市”?本次大会上,成都环境集团发布“四化”转型及“立园满园”机会清单,面向全球开放34项机会场景,携手生态伙伴共同推进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发展升级。

据介绍,“四化”转型聚焦资源化、能源化、低碳化、智慧化场景,旨在以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制造升级重塑环保价值链;“立园满园”则依托长安静脉产业园、淮州新城低碳环保科技园、绿色再生资源智慧产业园三大载体,通过强链补链打造产业集群高地。

“四化”转型将把握“技术锚点+场景驱动+制度护航”三角框架,通过智能化打通资源—能源—低碳的闭环链条,为全国提供“增长与减碳协同”的成都方案。

据了解,目前,长安静脉产业园已建成万兴环保发电厂、四川省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成都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19个项目,现目标为寻求生态伙伴,共同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实现园区年消纳固废530万吨,年碳减排量350万吨的目标。

大会现场,成都环境集团与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携手20余家环保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召开研讨会,发起“成渝环境联盟”,以“共建绿色成渝、共享技术未来”为使命,打造全国领先的环保产业协同标杆。

据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聚焦深化资源互通、联合科研攻坚、共建标准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四大核心任务,依托成渝产业基础与政策协同优势,探索应用场景置换、地方标准联合制定等路径,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注入系统性合力。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