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偶剧的核心是以美育人

时间:2025-07-23 07:44:00

在当代青少年美育实践中,偶戏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教育的桥梁。从古老的木偶戏到沉浸式互动剧场,从民间故事到科技赋能的新表达,”偶”不仅是舞台上的角色,更是美育的生动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青少年的审美感知、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

木偶通过其夸张、鲜明的形象特征,将观众视觉注意力锁定,其拟人化的特质,为观众创作了一个友好且安全的共情环境,其高度虚拟化的表现方式,对观众的想象力也引发了强烈的召唤。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偶戏艺术如何更好地平衡传统与创新?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艺术表现力而不失人文温度?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偶戏在当代美育中的独特价值。

偶戏之美:

传统艺术的当代转译

中国木偶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福建提线木偶、扬州布袋木偶、陕西皮影戏等各具特色。在当代儿童偶剧创作中,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正在经历着创造性的转化。创作者们在保留偶戏核心魅力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审美和全新技术,在内容主题的当代化演绎、艺术形式与视觉表达的革新、叙事结构与表演空间的突破等多众面向进行了创造性的突破。

海派皮影戏《九色鹿》

海派皮影戏《九色鹿》以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为灵感根基,海派皮影与现代舞台技术完美结合,构建了一部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生命力的偶戏精品。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外斩获多项大奖,更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实现了跨文化共鸣,其成功经验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重要范本。剧中运用了30多组多媒体画面叠加,突破了传统皮影戏“一灯一幕”的表演范式,通过“影、映、荧”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重构了舞台空间的语言,使九色鹿的形象在台前幕后灵动变幻,既保留了传统皮影的韵味,又增添了立体视觉的震撼力。2025年塞尔维亚“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上,《九色鹿》的演出引发了跨文化共鸣。

2025年参加静安戏剧节的《嗨,小石狮》则另辟蹊径,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石狮形象转化为可亲可感的舞台角色。创作团队深入研究了全国各地石狮的造型特点,最终设计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偶形象。这种将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现代表达的方式,不仅让小观众更容易接受,也为非遗活化提供了新思路。

国际交流也为偶戏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亮相第八届“金玉兰”上海国际木偶节的亚美尼亚蒂亚特罗剧团的《小王子》在中国巡演时引发热议,该剧用木偶演绎这部世界文学经典,既保留了原著的哲学深度,又通过偶戏特有的表现力赋予了新的解读。

《万物都在变》取材绘本读物,该剧完全采用抽象偶形,通过形状、色彩和音乐的变换,表现生命的成长与蜕变。这种更具想象力的尝试虽然挑战了传统偶戏的叙事方式,却意外地获得了小观众们的喜爱。借用现代舞的形式,配合多变的偶形、叠加放大的道具,抒情的音乐,牢牢抓住小观众的目光。这种现象引发我们思考:在保持偶戏本质的前提下,抽象表达是否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必须看到,偶戏的当代化表达应该是一场充满活力的进化,创作者们在不迷失核心价值的同时,应大胆拥抱现代的思维与技术,真诚地拥抱当代日常生活;勇于跨界、善于舞台实验,在拓展传统偶戏的艺术表达边界与表演空间的同时,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使其在丰茂的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崭新的、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继续打动一代又一代年轻观众的心。

《万物都在变》

情感共鸣:

角色塑造与美育渗透

偶戏之所以动人,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米菲请你来做客》以全新的互动模式,带来了一场参与式的沉浸体验。整个剧院被改造成一个巨大的”米菲之家”,观众可以自由走动,和米菲一起做饭、玩游戏。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让观众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剧中设置了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环节,比如大家一起装饰房间,这无形中培养了团队意识。这种将美育目标自然融入游戏的设计,展现了偶戏教育的独特优势。

然而,偶戏的情感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观众与偶的情感联结?过于复杂的角色性格是否会影响低龄观众的理解?上海木偶剧团在看演出之前,会有一个预约“导览”的环节,用“常设展览”的方式为演出前“预热”,让孩子们先熟悉偶的基本特征,历史发展、如何操作,再进入演出环节,强化角色个性的记忆点,这种方法显著提升了小观众的情感投入度,也建立了情感的链接。

跨界融合:

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播

当代偶戏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表现在表现形式的突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传统偶戏焕发新生,甚至人工智能也开始进入偶戏创作。比如俄罗斯的奇幻装置偶剧《光偶秀》、澳大利亚超时空黑光偶剧《彩虹虎的奇幻之旅》,匈牙利的疯狂提线偶剧《布达佩斯的“魔法师”》等。这些剧目无不反映出世界木偶界“木偶+高科技”的艺术演绎趋势。虽然这项技术还在完善中,但已经展现出人机协同表演的可能性。这也引发我们的深度思考:AI是会取代传统偶戏,还是能够顺利成为其拓展表现力的工具?

俄罗斯奇幻装置偶剧《光偶秀》

虚拟现实技术为偶戏打开了新空间。德国木偶剧院就推出了的VR木偶体验《Puppet 4.0》让观众在不同的VR世界感受各类木偶造型。这种形式虽然与传统偶戏差别很大,但保留了”偶”的核心概念——一个被赋予新生命的形象。值得关注的是,每一个国家的偶都被链接了起来,有来自中国的皮影戏角色、日本简笔化风格的微型木偶,印度尼西亚木偶“瓦场”等,引导观众把虚拟体验转化为现实中的角色互动,实现了科技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需要关注到的是,科技赋能也带来新的挑战。高昂的技术成本是否会加大艺术普及的难度?数字体验能否替代真实的剧场互动?偶与科技的结合是未来的趋势,尝试怎样的“科技”方案或许值得参考,例如经典百老汇剧目《狮子王》中,操偶的演员操控狮头对视这一环节,就从20年前的手动操控发展到现在的红外线操控。科技赋能是为了将木偶更好地与当下观众连接,提供有意义的、触动心灵的、有益有趣的艺术体验。其魔力在于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引发其共情。

展望未来,偶戏艺术在美育领域还有巨大潜力待挖掘。如何满足不同年龄观众的需求?怎样培养跨学科的偶戏创作人才?数字偶等新技术会带来哪些可能性?这些问题的探索将推动偶戏艺术持续创新。但无论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记住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的提醒:儿童偶剧的核心永远是“以美育人”——只有坚守这个初心,才能让偶戏真正成为照亮孩子心灵的艺术之光。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