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志愿填报攻略|新老工科如何选?如何避坑“套马甲”的过时专业?

时间:2025-05-23 07:24:00

近年来,新工科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备受关注。尤其是“智能+”“智慧+”等工科专业热度攀升,也成为考生和家长的心仪之选。本次特邀来自研究型、应用型高校的资深专家结合办学实践与行业发展趋势,从培养模式、学科特色、就业前景等方面,为考生和家长答疑解惑。

本期受访专家——

廖耀祖(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李卫东(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经晓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

新工科究竟新在哪?

记者:新工科和传统工科怎么选?到底区别在哪里?

经晓峰:新工科的“新”不是推翻重来,而是站在传统工科的肩膀上看未来。举个例子,就好比盖房子,传统工科的数学、物理、机械原理这些基础理论是地基,而AI、大数据、新能源这些新技术则是往上盖的高楼。以我所在学校新增的智能制造专业来说,核心课程依然有《机械原理》《工程材料》,但会融入工业机器人编程、智能产线设计等内容,就像给传统机械装上“智能大脑”。

还有一些家长可能担心,选择新专业,学生会不会学不到真东西。其实,这样的顾虑大可不必。举个例子,摩尔定律至今仍是芯片行业的底层逻辑,这就是传统理论的力量。但新工科更强调未来视角,比如今年二工大新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区别于传统的专业侧重船舶设计,现在则要结合新技术研究氢能船舶、智能航运。学校和企业共建了联合培养基地,学生大三就能参与真实的项目,这种“传统打底+实战升级”的模式,才是新工科的核心。

李卫东:新工科和传统工科的区别,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以及就业领域等方面都有体现。近年来,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绿色能源等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工科专业面向传统制造业人才需求,新工科更加强调技术创新和跨学科融合,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能跨学科解决问题的“多面手”。

填志愿切勿被网红误导

记者:不少学校扎堆开“智能+”“智慧+”专业,如何判断是不是老专业“换马甲”?

廖耀祖:考生和家长不能仅从当前的录取分数高低或热度,来评判一个专业的好坏。与其盲目追“新”,不如充分了解相应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再理性选择。比如,东华大学的材料专业就是“传统焕新”的典型。我们没有改过名称,但很早就把AI技术嵌入专业课程。判断新专业实力还有个小窍门:看有没有“本博贯通”“微专业”等培养模式。比如我们的材料智能制造微专业,学生可以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选修“智能+”课程,毕业时能拿到微专业证书,既能保证专业深度,又能拓展就业面。另外,也要关注学校的科研转化能力,我们和华为、宁德时代有联合研发项目,学生参与的课题可能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闭环培养,才是新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晓峰:现在有些新专业确实是“换汤不换药”,比如把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改名“智能控制”,但课程还是老一套。

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首先看专业建设内涵而非名字。填志愿时家长和孩子要对每个学校认真考察,关注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未来就业及职业发展通道等内容。“换马甲”的专业往往内容不变,仔细鉴别能看出不同。其次,看专业是否与企业深度结合。通常,高校培养人才如果重理论研究、实操少,名称再新也跟不上企业前沿技术更新。

建议家长不要盲目追“新”。有些家长觉得“不带智能就落后”,其实像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如果学校和新能源车企合作,把电池管理、智能驾驶等内容融入培养方案,一样能跟上趋势。选专业的关键是看学校有没有把“新”落到实处,而不是看名字里有没有时髦名词。

记者:同名专业遍地开花,如何挑出“真金”?

经晓峰:考生和家长选择时,切勿被网红和第三方信息误导。真正有底蕴的学校自有办学底气,不会受网络舆论左右。而部分院校专业口碑不佳,究竟是源于办学质量不佳还是宣传缺位,都需客观看待。

选择的核心在于“适配”。一是结合个人兴趣,不要为了追求不浪费分数而填报没有兴趣的专业,否则学生在大学四年容易失去动力;二是参考“小三门”选科,精准匹配专业学科要求。以“生化环材”为例,这些所谓的“天坑”专业实则早已脱“坑”,更是新材料研发、未来环境治理等国家急需方向,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适应这些学科特点与职业路径。

建议家长优先尊重孩子的报考意愿,可通过分析院校春招、秋招数据,结合学生兴趣偏好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方案。学校也应提供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考生在兴趣与专业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比如同样是机械专业,研究型高校侧重理论创新,可能更适合想读研搞研发的学生;应用型高校侧重实践技能,更适合想毕业直接就业的学生。

廖耀祖:不同学校的专业有些即便“同名同姓”,侧重也不相同。考生需透过专业名称看到本质差异,可以结合学校特色,从具体的培养模式,行业认可度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选专业有一个小窍门是,深挖目标学校的“王牌”专业。比如有些学校的“生化环材”非但不是“天坑”,就业反而比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还好。以东华大学的材料专业为例,学院与中国商飞合作开设“大飞机班”、复合材料创新实验班等,正加快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培养生力军。首届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拔尖试验班本科毕业生100%落实去向,包括就业和深造。而近10年,纤维行业80%的青年技术骨干及50%的青年领军人才,都来自这里。同时,家长可以关注交叉学科,比如我们的“高分子材料+微电子”方向,就是聚焦半导体封装材料、柔性电子材料,和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的需求高度匹配。

陷入“就业率焦虑”?专业潜力不止看数据

记者:在选专业时,考生和家长很关心保研率、就业率等情况。从未来就业形势来看,高校专业里还有哪些“宝藏款”?

廖耀祖:从就业看,传统工科像“老字号”,需求稳定但竞争激烈,比如传统机械岗位可能面临自动化替代的压力;新工科像“新兴赛道”,比如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人才缺口巨大。而且,看就业不能只看“起薪”,还要看“成长曲线”。学生还要关注学校的生涯教育,这样才可能在毕业时少走弯路。

经晓峰:现在家长往往容易陷入“就业率焦虑”,其实更该关注就业结构。近年来,我们跟踪毕业生离校3年的职业发展,发现真正的高质量就业需要几个条件:一是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匹配度高,比如我们的智能制造专业,80%的课程内容来自企业调研;二是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擅长动手实操,这种“文武双全”的能力很受中小企业欢迎;三是具备抗压能力和职业发展意识。学生就业也不要一味关注互联网大厂,可以关注“专精特新”企业、AI创业公司等新兴就业领域,它们可能初期规模小,但成长空间大,适合愿意与企业共成长的学生。

最后提醒一点:工科就业没有永远的热门,但有永远的需求。只要学生在大学里把基础打牢,保持学习新技能的能力,不管行业怎么变,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老一辈工程师从机械时代走到智能时代,靠的不是追风口,而是扎实的功底和持续的适应力。

记者:工科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将面临哪些挑战?哪些人更合适报考?

李卫东:工科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学业压力、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创新思维、职业规划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这些挑战通过合理规划和积极应对,可以转化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学生对技术、工程和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愿意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那么工科专业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在选择具体专业时,还要结合自己的学科基础、职业规划和个人兴趣,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经晓峰:大学选择工科需直面转变。首先是学习难度变大。高中阶段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侧重基础概念,而大学工科如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等课程更强调理论深度与应用转化,部分学生可能因基础衔接问题感到吃力。其次是学习模式重塑。高中阶段多有老师、家长全程督促;大学则以大班授课为主,更依赖自主学习。尤其工科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此外,05后学生首次进入企业、接触真实工业场景时,可能因陌生环境产生畏难情绪。

事实上,不存在绝对不适合工科的学生,关键是主观意愿与学校支持的结合。只要学生愿意投入,即便起点薄弱也能逐步适应。值得注意的是,工科正从单一技术向“复合素养”升级。当下热门的交叉专业、微专业要求学生兼具技术思维与人文视野。正如老一辈科学家常以琴棋书画陶冶情操,当代工科生更需通过跨学科学习提升综合竞争力。未来职场,能在技术方案中融入用户体验思维、在团队协作中展现沟通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具发展潜力。

同时,选校不必盲目追求985,应用型高校的“精准适配”可能更具性价比。例如,部分行业特色院校与区域龙头企业合作紧密,毕业生能直接参与真实项目,职业路径清晰。建议通过对比兴趣、学科优势、院校资源、就业前景等维度综合评估,让专业选择真正服务于长期发展。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