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新起点上
——来自全国生态环境检察
工作推进会的现场观察
8月27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湖州,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推进会。这是首次集合“四大检察”业务条线、专门以生态环境检察工作为主题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召开本次会议,其承上启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总结过去生态环境检察工作的经验成效,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谋篇布局。
总结,用案例说话、以数据支撑——全国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检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以来,共办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34.5万件。典型案例覆盖“四大检察”,领域涉及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以及流域、矿山、林地、鸟类等生态保护。
部署,更高站位谋划、科学务实推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以公益诉讼检察为例,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5.7万件,占检察公益诉讼案件总数的37.5%。这些情况表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由此,检察机关肩负的责任只会更重,生态环境检察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记者看到,会议突出强调三个关键词——“全面履职”“协同保护”“提升能力”。“全面履职”,强调全面履行“四大检察”职能,统筹做好惩治刑事犯罪、纠正民事侵权、促进依法行政、解决公益损害等各项工作,切实提升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水平;“协同保护”,包括检察系统内外、流域上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协同共治、系统治理等,推动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提质增效;“提升能力”,重点体现在培养专家型、复合型生态环境检察人才,同时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拓展现代科技在办案中的应用场景,让“人才+科技”释放更大创新活力。
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势必要颠覆传统的发展观。“两山”理念引发的深刻变革,重塑了中国的发展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从与会人员的发言中,记者深刻感受到,生态环境检察工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恢复性司法频频被提及,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从抓末端、治已病到抓前端、治未病,检察履职正在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从事后惩治向事前预防转型。从检察办案一线的鲜活实践中可以看到,检察履职并非就案办案,更加注重剖析案件中反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趋势、特点,通过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等方式,推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二十年前,“两山”理念在浙江安吉余村诞生;二十年来,“点绿成金”的故事在中华大地处处生动上演。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来到余村,竹海依旧在,山河已新颜,目之所及一片生机勃勃。过去,“两山”理念已深深镌刻在检察人守护生态环境的履职印记中;未来,依然要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持续深化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以检察之力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
(来源:检察日报·要闻版 记者:闫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