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山海铭记|地雷战,炸响“人民的力量”

时间:2025-09-01 09:21:00

浸染硝烟的战斗武器、凝重悲壮的历史照片、生动逼真的场景复原……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爆炸大王”于化虎的长孙于树良退休后,常年在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义务讲解那段峥嵘岁月。走进这里,他瞬间就被带回到爷爷讲述的日寇进村“扫荡”的残酷岁月,继而生起和爷爷一样的奋起反抗之心和智勇灭敌的自豪之情。

以无穷智慧和血肉之躯,海阳人民创造性地将地雷运用到战场上,发展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地雷战”,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发挥到极致。

海阳地雷战,炸响了“人民的力量”,让平头百姓成为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铭记抗战历史,一代代中国人相继弘扬“人民的力量”,写下更大的荣光。

光影留痕

感受“人民的力量”

走进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在红色主基调融以海蓝、山青和炸药黑等色彩下,各种地雷、马灯、支前小推车、纺车等老物件的展陈,再现地雷战的场景,直观展示各种埋雷方法的长卷式微缩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八十多年前的时空之中。

上世纪40年代初,胶东抗日根据地陷入艰苦斗争时期,日军对根据地实施频繁而残酷的“扫荡”与“蚕食”。位于胶东半岛南部的海阳县(今山东烟台海阳市),地处交通要冲,是日伪军重点“清剿”区域。1940年2月,日寇的铁蹄踏入海阳,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海阳人民将地雷运用到战场上,发展出地雷战这一群众性游击战术。

“近距离触摸那段历史,很震撼,真是把我们的祖辈们逼上绝路了,一个个老实巴交的老百姓才会自己制造武器保卫家园,他们的英勇与智慧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一位来自淄博的游客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想这就是纪念馆的意义,聆听英雄故事,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地雷战纪念馆馆长陈同英说。

在地雷战景区上演的实景演出,更是让人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命如草芥的屈辱和奋起反抗的英勇。“当枪声在耳旁响起,硝烟弥漫在眼前,心底的战栗怎么也止不住,由此也更加佩服智勇双全的海阳人民。”来自河北邯郸的游客赵江涛还是第一次观看大型红色实景剧。

地雷战实景演出浓缩了1962年老电影《地雷战》中的精彩片段,运用烟火特效等电影制作手段,通过舞台剧与实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演绎了海阳抗战儿女自制地雷抗击日寇的壮举。

敌到雷到

“不见鬼子不挂弦儿”

1943年5月,瑞宇村首颗地雷炸响,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

由此开始,中共海阳县委和县武委会大力推广地雷战,成立县、区、村三级爆炸组,由骨干民兵组成,专门研究、制造、埋设地雷。“海阳地雷战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的艰苦实践过程。”陈同英向记者介绍,“‘不见鬼子不挂弦儿’就是海阳民兵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形成的爆炸战术。”

地雷战开展初期,民兵在各村周围、田间地头随意布雷,敌人不来或不经过,所布设的地雷不但派不上用场,还会误炸误伤群众。1943年冬,海阳县武委会在区武委会干部专题会议上提出了防范误炸误伤的6条措施,其中第5条提到:平日可把雷窝挖妥,伪装好,假若需要埋雷的话,除了对敌情十分有把握外,一般不接弦;派专人负责,一旦有情况,保证能接上雷弦;若敌情消除而地雷未炸,有人负责及时将雷弦解开。

于是,地雷的防御功能得到了灵活运用,既能阻止敌人行动而又不妨碍己方行动。

随后,踏发雷、绊发雷、电发雷、定时雷、子母雷、连环雷等种类繁多、威力各异的地雷相继诞生。与此同时,海阳人民的地雷战术也在不断演进:有在敌人行进方向前方埋设地雷阵的“迎头炸”;有在敌主力通过后,在队尾或辎重队埋雷的“截尾炸”;有用小股部队袭扰或故意暴露目标,将敌人引入预设雷区的“引诱炸”;还有“封锁炸”“飞行爆炸”等。为应对日军的排雷器,民兵还发明了真假雷、延时雷、化学雷、诡雷等方法,展现出无穷智慧。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海阳民兵共配合主力部队或独立作战数千次,用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1000余人,炸毁汽车多辆。地雷像一把高悬在敌人头顶的利剑,大大降低了日、伪军的作战效率,成为胶东军区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的重要辅助手段。

“地雷战是中国军民同日寇进行斗争的一种有效战法,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2007年3月26日的《人民日报》这样记载。

英雄辈出

红色精神代代传

随着地雷战的深入,海阳涌现出了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闻名全国的“爆炸大王”。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怕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应该献出一切。如果我进去后地雷响,没有出来,就是报销了,你给上级说一声就行了。记住了,赶紧撤,别管我!”在海阳地雷战纪念馆的墙上,于化虎这段掷地有声的托付,让参观者们潸然泪下。

于化虎,海阳市行村镇文山后村人,2009年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爷爷原名于晋生,1943年7月许世友将军在胶东军区英模大会上,给他改名叫‘于化虎’,从此就有了‘东海一只虎’。他曾经只身摸进据点埋雷,创下单雷杀敌7人的纪录。”于树良精心保存着爷爷留下来的“铁西瓜”和石雷,斑斑锈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带着这些“传家宝”,他走进学校、部队、企业、社区,累计为20多万人讲述地雷战的故事。

英雄造雷乡,雷乡出英雄。抗战期间,海阳涌现出9个抗日模范村和600余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其中,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被表彰为“全国民兵英雄”。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海阳有23800名青年踊跃参军,赢得“海阳战士忠诚勇敢”的赞誉。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全县有6593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海阳也荣膺“战斗模范县”“支前模范县”称号。

1995年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海阳县召开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大会,在赵疃村东面的信号山上立起了海阳地雷战纪念碑,时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亲题碑文“地雷战精神永存”。海阳人民用生命与鲜血开创了地雷战的典型战例,铸就了厚重磅礴的地雷战红色基因。

地雷战的历史已经远去,地雷战精神代代相传。受于化虎的影响,他的8个儿子中6人参军报国。至今,老于家共有14人参军,2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孙女于璐更是放弃国企工作,毅然投身军营,并主动申请到边疆服役,两次荣立三等功。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红色记忆,总能让眼前的路更加明晰,让前行的脚步更加有力。”于璐说。YMG全媒体记者 任雪娜 庞磊 摄影报道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