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锐(兰州大学)
据九派新闻报道,2025年3月29日,河南鹤壁19岁男孩小郭首次来上海投靠堂弟打工,在虹桥高铁站打车时,本与司机约定100元车费,却因操作失误支付1010元。索要多付的910元无果后,小郭于4月6日在苏州穹窿山喝农药自杀。4月16日,男子哥哥郭先生向法院起诉了司机,7月16日案件开庭时司机仍未出庭。这起悲剧曝光后,“年轻人太脆弱”的指责声频繁出现,部分媒体“错付车费致自杀”的简化报道更是将复杂事件片面化,这两者共同掩盖了深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系统性问题。
在部分评论者眼中,910元或许只是一笔“小钱”,但对小郭而言,这笔钱承载着远超金额本身的意义。报道中显示,他来自河南农村的贫困家庭,父亲患病无法务工,全家仅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即将年满19岁的他,是家庭未来的希望。第一次独自闯荡上海,910元很可能是他省吃俭用才攒下的生活费,是计划中安顿自己的启动资金,更是家庭沉甸甸的期盼。错付的车费,并非如部分网友所想,能简单用金钱所衡量的。
更令人痛心的是,小郭并非被动接受损失,而是主动寻求解决措施,但都以失败告终。发现错付后,他立即通过微信留言要求退款。在司机失联后,他在亲戚陪同下到上海市浦东分局杨园派出所报警。即便陷入绝望,他也曾向同学发出“我喝了半瓶敌敌畏”的模糊语音暗示求救。他做了以他当时的情况能做的所有努力,却遭遇了司机的冷漠失联、报警后仅获车牌信息无下文的程序式回应,这些“努力后仍无果”的现实,让他陷入“叫天天不应”的彻底无助。
事件曝光后,“现在的孩子太脆弱”的论调几度出现。却不知,这种指责完全忽视了个体处境的复杂性。哥哥郭先生曾提到“小郭性格内向”。同时,作为初到大城市的异乡人,他缺乏亲友的即时情感支撑。加之,从他发给同学的模糊语音、决绝的自杀选择来看,不排除小郭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早已存在抑郁倾向的可能。于整件事件而言,错付车费更像是一根导火索,点燃了他内心早已存在的“情绪炸药”。
真正的问题不在抗压能力强弱,而在社会对困境的漠视。“年轻人是弱势群体”,白岩松曾发声。当年轻人遭遇欺诈后,既得不到警方有效协助,又联系不上侵权者,面对的是社会多重冷漠的叠加。商业交易中的诚信缺失、基层救助的响应不足、心理健康的支持缺位。这些结构性问题共同交织成压垮生命的重负,要不回的910元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将悲剧简单地归因于“脆弱”,实质是用道德评判逃避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把责任轻飘飘地转嫁给逝者,这不仅是冷漠的,更是邪恶的。
部分媒体“错付车费致自杀”的标题同样值得审视。这种标题将复杂悲剧简化为单一因果,忽略家庭贫困、性格特质、潜在心理问题等关键背景。不仅误导公众,更可能强化“年轻人心理脆弱”的刻板印象。媒体本应挖掘事件背后的生存困境与制度漏洞,却陷入标题简化或引流的误区,导致了不应该的负面评论。
小郭的悲剧不是孤例,而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社会支持体系的薄弱环节。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需要多维度的系统性改进。在法律层面,针对此类小额不当得利纠纷,可建立快速调解通道,对拒不出庭、恶意失联的当事人加大惩戒力度,如将司机拒不返还钱款的行为纳入诚信黑名单。在基层治理层面,警方可建立涉民生小额纠纷联动机制,对接交通部门核查司机信息并介入调解,而非仅提供车牌便结束调查流程。在社会层面,可在车站、社区等场所设立明显的乘车指引,或派驻志愿服务队,为异乡人提供便利的乘车渠道。
这起悲剧不该被简化为“脆弱”的标签,而应成为改进社会机制的契机。一个友好型社会,应当让努力生活的人获得支持,让遭遇困境的人看到希望。唯有填补制度漏洞、重建社会信任、完善心理支持,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让每个普通人在困境中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