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晚报】
炎炎夏日,汗流浃背是常事。不过,看似平常的汗水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诱发多种皮肤问题。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中医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林俊杰提醒,高温潮湿季节,因出汗多引发的皮肤病明显增多,掌握预防与处理知识尤为重要。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汗水成为“麻烦制造者”
林俊杰解释,汗水本身不是问题,但它改变了皮肤环境,埋下健康隐患——
破坏屏障:汗水长时间浸泡皮肤,会削弱皮肤天然保护层。
滋生病菌:汗湿的皮肤褶皱、衣物覆盖处温暖潮湿,易滋生细菌、真菌。
“磨”出伤口:汗湿的皮肤相互摩擦或与衣物摩擦,容易造成微小损伤。
盐分刺激:汗液里的盐分等成分也可能刺激敏感皮肤。
汗多易招痱疹癣疱
痱子(热疹):这是夏季最常见的皮肤病,因角质层水合度增加,细胞膨胀,导致汗管堵塞,汗液“憋”在皮肤里。常见的有白痱子,像透明小水珠,不痛不痒,一蹭就破;红痱子为小红疙瘩,刺痒难耐。
间擦疹:腋窝、大腿根、颈部、腹部褶皱、脚趾缝等“夹缝”地带,汗液积聚,加上摩擦,皮肤易出现发红、发白、破皮、又痒又痛,甚至有异味,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汗疱疹:手掌、手指侧面、脚底突然冒出密密麻麻的“小米粒”样小水泡,剧痒钻心,水泡干了就脱皮,这种情况虽然病因复杂,但汗多往往是重要诱因。
癣菌感染:汗湿环境利于脚气、股癣、体癣、花斑癣等真菌滋生,多表现为环形红斑、脱屑、水疱、脚趾缝发白糜烂或皮肤色素异常(身上一块块变白/变褐)等,瘙痒明显。
细菌感染:皮肤屏障受损加上潮湿,易引发毛囊炎、疖子、脓疱疮等,出现红丘疹、脓包,伴有疼痛或瘙痒。
护肤有道 保持干爽
林俊杰提醒,预防这些“汗”出来的皮肤病,核心秘诀就是“保持干爽”。
勤擦勤洗:出汗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拭吸干,尤其注意擦净皮肤褶皱处,勤洗澡并使用温和沐浴露。
穿衣讲究:选择宽松、透气、吸汗的衣物(如纯棉、真丝、优质速干面料),避免紧身、化纤衣物,勤换洗。
环境通风:合理使用空调、风扇,保持居室凉爽通风。
褶皱护理:腋下、大腿根、肥胖者腹部褶皱等易出汗、易摩擦的部位,可适当使用婴儿爽身粉(玉米淀粉型)帮助吸湿,严重多汗者可考虑医用止汗剂(皮肤破损或敏感时勿用)。
减少摩擦:衣物合身,避免紧绷,大腿内侧等易摩擦处可薄涂凡士林或爽身粉,以减少摩擦。
手脚管理:穿透气鞋袜,保持脚部干燥,鞋袜勤换勤晒;洗手后擦干指缝。
中招别慌 对症处理
林俊杰提醒,万一“中招”,切勿乱涂药膏。很多人一看皮肤红痒,就自行涂抹皮炎平、皮康王等含激素药膏。如果是真菌感染(如脚气、股癣),涂激素反而会越涂越重、扩散更快,痱子、间擦疹处理不当也易继发感染。
轻度痱子、间擦疹:应保持患处干燥、清洁,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用前摇匀)帮助收敛止痒,避免抓挠。
严重症状:如果皮疹面积大、红肿疼痛、起脓疱、流水流脓、发烧,或自己无法判断、反复发作的症状,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由医生明确诊断并对症治疗。
特殊人群: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婴幼儿皮肤更娇嫩,更需注意保持干爽,出现问题应及早就医。
责任编辑: 林嵘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